金融市场搏杀激烈 保险业竞争力提升迫在眉睫
【编者按】在风云变幻、搏杀激烈的现代金融市场,中国保险业面临残酷竞争所带来的内忧外患。用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的话讲,就是“竞争已经不仅局限于行业内各公司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全面开放环境下国内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在综合经营环境下保险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
不容乐观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分析认为:“中国保险业竞争力虽然弱势上升,但仍极端缺乏竞争力。”
竞争力缺乏,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因之一在于保险行业自身优势发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
具体表现为,在产品设计、销售以及后续理赔服务过程中,自身技术含量少,高度依赖代理渠道,自主性差。从财产险领域来讲,占据统治地位的险种是车险,而车险的营销、定损、理赔等服务,主要依靠车商、4S店等代理渠道进行;在寿险领域中,占据规模保费收入大头的是银保,而且又以分红险一险独大,这样的业务渠道使得保险公司高度依赖银行业,没有多少话语权和自主权。
如此格局,压缩了保险业自身的专业空间,造成市场上流行的保险产品竞争力不强、同质化严重。保险公司打市场,不是通过技术制胜,更多的是依靠价格、让利,超比例分成,“赔本赚吆喝”,从而走向了低品质、无利润的价格战之路,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业态遭受严重破坏,很多机构特别是中小公司以及基层网点出现产能不足,业务不稳定。凡此种种,可归结为保险公司缺乏好的渠道、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升行业竞争力则无从谈起。
事实上,并非市场对保险产品没有需求,而是我们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现了脱节。目前,国内高速公路建设、个人健康和养老计划、个性化寿险等市场都对保险产品提出独有的需求,但保险公司设计不出相应的专业性产品,使得公司真正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发挥和体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设计出的保险产品竞争力不强、同质化严重?有行业权威人士认为,原因在于公司的经营理念存在重大缺陷,有些公司的市场思维还仅仅是在保费里面求利润,这很容易导致赔付率低下,惜赔、拖赔、拒赔,长此以往,赔付率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其后果是败坏了行业口碑。
反观欧美和日本等保险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保险赔付率基本都超过100%,美国保险业的平均赔付率甚至达到200%。在海外发达的资本市场,其保险资金的收益率往往能够覆盖保费亏损,弥补理赔超出的部分且留有余额。
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如果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曾几何时,国内保险资金的运用难度相当大。从结果看,保险资金运用的平均收益率多年来大都低于5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根据精算假设,寿险长险在营销过程中给予客户5.5%的回报许诺——然而,此前10多年间,投资收益只有3年超过5%;近两年的投资收益随着市况的下滑,同样令人担忧。
究其原因,专业人士认为,债券市场不发达,可供资金运用的选择空间不足。另外,此前保险资金运用受限颇多,操作起来束手束脚。值得欣喜的是,2012年下半年,保监会一系列投资新政陆续出台。放开了手脚后,通过投资收益率来改善行业经营效益的难度将有望降低。
应该说,提升保险行业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面对这一问题,诚如项俊波所言,“要立足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着手破解行业共同关注的难题”。
对于行业专业化,项俊波提出,要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优势,不断扩大覆盖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服务。也就是说,行业应回归保险本源,重在通过发挥保险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项俊波强调,大家要站得更高一些,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要立足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研究探索如何提升保险业核心竞争力。
与此相呼应,项俊波提出,要“发挥长期资产负债管理优势,平滑经济波动对保险资产负债的影响,实现长期稳定的资产回报”。这也就意味着,让保险业“两条腿走路”,通过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两个方面,让全行业大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升行业竞争力。
令人鼓舞的是,未来10年乃至20年,依然有望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监管部门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将进一步简化审核程序,提高监管透明度,这无疑会帮助保险公司大幅增加自身竞争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