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扩张背后乱象丛生 全面整改进行时
12月28日,一再拖延的平安银行2010年度股东大会终于召开。除了常规的审议董事会、监事会各项报告之外,管理层还通报了《2010年度监管意见及整改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平安银行坦然披露,深圳银监局在历次现场检查中,发现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合规控制、盈利能力、两行吸收合并等方面存在问题,并于2011年6月中旬专文要求该行整改。
过去一年多,平安银行的盈利取得了高幅增长。2010年净利润同比增幅60.8%至17.37亿元,今年上半年又实现净利润12.14亿元,增长34.9%。但在跑步快进的同时,也暴露出业绩考核加码、中低层员工频繁离职、小股东纠纷等诸多现象,整合进展被延后。
平安银行在整改报告中承认经营管理之不足,并努力作了改进。比如,探索多维度的考核内容;加强风险资产限额管理,降低资本消耗;加快压缩退出风险平台贷款,今年底前确保将到期平台贷款至少压缩30%等等。
受整改等各种因素限制,该行与深发展的合并可能会延迟到明年3月末最终完成,平安银行将就股东是否同意两行整合单独召开一次股东大会,具体时间未定。
增长背后的乱症
以保险模式快速扩张银行业务,平安尝到了甜头。
根据深圳银监局的数据,2010年平安银行大力发展个人贷款业务,特别是随着“万佛朝宗”等集团综合开拓力度的加大,个人经营性贷款、“新一贷”和信用保证保险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发展较快。
2010年末,平安银行个贷余额326.18亿元,比年初增长17.94%,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新一贷”和信用保证保险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99.08%、15365.02%和338.03%。
“在业务扩张的同时,风险逐步累积。”深圳银监局称。上述三项业务的不良率分别为0.77%、0.51%和0.26%,比年初增加0.11、0.51和-0.2个百分点,风险管控须引起关注。
平安银行的融资平台贷款、“两高一剩”贷款也具有一定风险。截至2010年末,该行平台贷款余额225.51亿元,比年初下降14.58%,占贷款余额17.24%。
深圳银监局指出,这些政府平台贷款中短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占比高,担保类型又以信用和保证方式为主,中长期贷款分期还款协调进度较慢。同时,平安银行异地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进度缓慢,部分地方政府配合意愿不高,政府平台贷款存在风险隐患。
在政府力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宏观政策下,平安银行却在做大“两高一剩”贷款,风险不容忽视。去年底,平安银行此类贷款比年初增加24.06亿元,增幅44.19%,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2.57个百分点。
多项因素累积,深圳银监局警示平安银行资产质量的可持续性问题。2010年末,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较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余额增长7.68%,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全年均超过23%和8%的预警临界值,年末分别达到54.62%和21.06%,超过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35.28个百分点和14.32个百分点。
综观监管整改意见报告,平安银行的问题大致可归为三点。一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风险控制指标比重较低,风险约束力不强。二是人事震荡,平安银行2010年底先后有5位高管到深发展任职,3位高管离职,易造成管理疏漏。
此外,对贷款新规执行不力,个别贷款的交易真实性核实和支付监管不严,贷后管理仍较薄弱,部分贷款实际用途与审批用途不符。
全面整改进行时
监管严令之下,平安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着手制定了整改计划和14个细项完成时间,除部分标注“持续进行”外,其余项目截止时间为12月31日。
深圳银监局对平安银行的考核制度提出意见,要加快从规模考核转变为风险调整后的综合效益考核,从单线考核发展为双线考核,从阶段性考核转变为周期性考核。
平安银行表示,正探索多维度的考核内容,淡化规模和总量考核,增加对收入结构优化、业务结构优化、人均效能等质量指标;结合当前关注的重点风险防控要求,建立专项风险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等。
高管人事配备方面,该行增加聘任了一名总行副行长,使总行副行长人数达到3名,并改变重要管理干部的奖金发放政策,延期三年平摊支付。
贷款风险防范和内控整改是重头。平安银行出台政策,对平台贷款严控新增,低收益平台续做利率不得低于该行同期基准利率,并提供足额土地房产抵押,对于现金流覆盖率为半覆盖或无覆盖且仍按平台公司管理的贷款,原则上到期收回后不再续做。
同时,平安大力退出存量的平台贷款。去年底和今年初,该行连发两道通知,确定了两批压缩整改名单,涉及金额68.2亿元,要求各分行在今年年底前确保到期平台贷款至少压缩30%,重点压缩对象为高风险、低收益、非机构所在地异地平台贷款。另外,2011年后到期但现金流、抵押物覆盖不足120%的,必须采取收回贷款、转换主体、增加抵质押品等措施压缩控制,确保不降级、不新增拨备。
在个贷业务方面,平安银行正完善零售信贷政策与产品管理,加强流程监控和贷后管理,制订了《平安银行个人信用类贷款欺诈管理办法》,强化零售贷款虚假资料月度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