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收益逆市拉升 全线收缩投资险种
上海万能险和投连险的业务收入正大幅萎缩。根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最新数据,今年前5个月,全市寿险公司合计实现万能险保费收入1.58亿元,为去年同期的4%;投连险保费收入1.29亿元,为去年同期的10%。
据透露,这种变化源自新会计准则对保费确认统计口径的改变,万能险和投连险非保障部分的保费收入不再计入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也就是说,两大投资寿险业务的保费收入中,各有超过90%的“水分”被挤掉了。
全线收缩投资险种
虽然保费统计口径改变了,但国内保险市场以保费规模论英雄的格局,并未因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许多保险公司开始全面收缩保费收入少的投资型寿险业务,投连险和万能险自然首当其冲。
今年以来,沪上有多家寿险公司已经叫停投连险和万能险业务。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中国人寿、太平人寿、正德人寿万能险保费收入已经清零,另有太保寿险、泰康人寿、中宏人寿、人保健康等公司保费收入跌幅超过99%;投连险方面,虽然保费收入清零的只有华泰人寿1家,但海康人寿、长生人寿、国泰人寿、信诚人寿、招商信诺等公司跌幅都在99%以上。
整个上海保险市场中,只有极个别的寿险公司还寄希望于投资型现在来扩充保费规模。例如,人保寿险上海分公司万能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6%,瑞泰人寿投连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
虽然统计口径的变化令寿险公司保费账面上略显尴尬,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上海保险论坛上,本刊顾问、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感慨地说:“入世10年,中国保险业忽视了保险的保障功能。记得1996年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保险行业数据都有保险金额,可现在公开披露的只有保费收入。其实,只有拿保险金额、保费收入等指标进行比较之后,才能真正反映市场的保障水平。 ”
沪上寿险公司一位负责人也承认,现在的保费收入统计口径,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障有多少。原先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有很多泡沫,像万能险和投连险投资账户中的保费,说白了只不过是保险公司的受托资产。这也是投资寿险遭到打压的重要原因。
银保收益逆市拉升
保险公司大幅收缩投资型寿险业务,也引来许多保险消费者的担忧。尤其令消费者心存疑虑的是,现有投资寿险收益是否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出现大幅下挫呢?
然而,现实往往出人意料。记者从保险公司官方网站获悉,万能险产品尚未出现结算利率下降的情况,绝大多数传统渠道销售的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维持不变。原本因保障功能不足而饱受诟病的银保万能险产品,其近期的结算利率反而出现上升。
5月份,平安人寿公布的银行万能险结算利率4%,环比上升0.125个百分点,回到年初时的水平;其个人万能险结算利率3.875%,环比维持不变,较年初时下降0.125个百分点。同期,泰康人寿银保渠道的“稳健理财C款万能险”,折合年化结算利率4.8%,较年初时上涨0.6个百分点;其个险渠道的“爱家赢家万能险”,已经连续5个月维持在4.2%的结算利率水平。中融人寿银保在售产品“融盛连年万能险”结算利率已经从年初时的5.6%上升至5.7%;而其团险在售产品“盛世年金万能险”结算利率则依旧停留在年初的3.2%。
显然,保险公司单方面提高银保万能险结算利率的做法,将会对个险渠道的同类产品造成压力。郝演苏认为,其实这并不矛盾,关键看保险公司想要什么。产品结构向分红险的转型,无疑表明保险公司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保费确认方式的一种应激反应;万能险和投连险的资金运作方式更为灵活,有利于保险公司提高利差收益。
糊涂分红开始退烧
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受影响最小的投资型寿险产品就是分红险。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统计,今年前5个月,上海实现分红险保费收入205.55亿元,同比减少7%。这也是自产品结构调整以来,上海首次出现分红险保费收入负增长。
从沪上多家银行网点获悉,按照新的银保政策,沿用至今且行之有效的驻点销售模式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银行自己的理财专员,需要负责基金、保险、信托、债券等多种理财产品,因此无法专心于保险推销,导致占整个银保渠道9成份额的分红险保费收入出现下降。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抗通胀的重要工具,分红险模糊的分红方式,也是消费者“不买账”的重要因素。根据保险公司印制的宣传材料,分红险中档演示红利为5%,看似能够抵消通胀的影响。可是,在投保分红险之后,大多数保险公司实际给予的年度红利没能超过4.5%,较低者甚至只有3.5%。这种差异让消费者感到非常无奈。
分红险的退烧,也令整个保险市场暂时失去的增长的动力。谁能够成为下一个保费增长的支撑点呢?记者近期留意到,不少外资寿险公司开始着手推广个人年金业务。如中德安联“超级年金”综合保障计划,能够涵盖意外伤害、医疗、养老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金盛人寿推出“保得盈”变额年金计划,提供100%满期本金保证的同时,还能通过对权益类资产和债券的优化组合,帮助客户实现资产的高速增长。
外资保险向来不是国内保险市场发展的风向标。不过,大部分由外资保险引入的保险产品和销售渠道,通常中资保险能够很好地将其实现本土化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年金保险业务能否成为撑起市场增长的主动力,关键还要看中资保险的跟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