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区分银保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
去年11月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商业银行在开展代理保险业务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不得将保险产品收益与上述产品简单类比,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二)向客户说明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如实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变成
了浮云。
在咨询中,沃保网专家只是听到工作人员的极力推介,而并未被要求进行相关的风险测评。
沃保网专家向工作人员索要相关的纸质资料,以作回家研究风险情况。银行工作人员声称没有,随即将自己的名片递给了专家,说有什么问题可以向其咨询,并提供了4款保险产品供选择。
保险进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
沃保网专家调查发现存款变保险的情况,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退休职工在银行欲办理定期储蓄养老,着装款式和银行工作人员无异的工作人员热情服务,询问要办什么业务,然后建议,现在该推出储蓄保险业务,利息高,保底。另外,存款人还可享受贷款优惠,并赠送存款人人身保险等额外优惠。于是,一张张存单变成了保单。
然后,家里用钱需要提现,或者发现被骗时,受害者寻找银行理论,也会被告知已经过了10天犹豫期,且在回访时已确认无异,因此不能退还本金。若要退保,保险公司按规定要扣除手续费,此时的1万元可能只剩下1/3。
不少受害者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银行说是保险公司的责任,而去找保险公司,又会被推回来,受害人必须找到当时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当事人。
“叫停”保险员进驻银行网点。政策的着力点就是打击存款变保险的现象。
一半的业务比重,让保险公司对银行难以割爱,会以一切可能性努力争取“留守”。当然,在保险工作人员进驻银行的事情上,银行方面也是有利可图的。业内人士透露,对于银行来说,代理保险业务能赚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多年来就把员工代理保险的业绩与奖金挂钩。银行非常愿意关照合作关系比较长、品牌比较大的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且会更加配合保险人员完成业绩。而如果银行要直接“清退”保险业务员,银
行员工的日常业务很多,有代销保险资格的银行员工数量有限,在销售保险业绩方面,反而不如保险业务员在场的效果好。这也是银行和保险的传统“双赢”合作链条非常牢固的深层原因。
有意思的是,政策也留下了可供下一步操作的回旋空间,《通知》规定,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原则上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合作,销售合作公司的保险产品。如超过3家,应坚持审慎经营,开具当地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这使得政策带来的改观是,保险公司进驻银行变得“犹抱琵琶半遮面”。
消息爆出,有部分保险公司接到来自银行的信息,要求上调代理手续费,以转移新政带来的成本上涨。银行在这场博弈中,又占了上风。
当前进入银行的保险人员,穿上了与银行工作人员一样或类似的工作服,只是胸前没有悬挂银行工作牌,地位由驻点改为巡视,帮助银行工作人员处理一些服务性工作。老百姓了解银保产品的过程中,也不会主动被告知他们是保险公司的人员。这样的小细节显然是难以被普通老百姓辨认的,而充其量不过是出现问题后,推脱责任、撇清关系的挡箭牌。在政策不彻底的情况下,解决之道只能依靠普通老百姓擦亮眼睛。
如何区分银保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
第一,银保产品与理财产品的区别主要是期限不同。银行理财产品期限较短,少则几天,多则一两年。银保产品的期限较长,少则3年,多则几十年。
第二,起点不同。银行理财产品起点一般为5万元,银保产品几千元即可购买。
第三,缴费方式不同。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一次缴清,而银保产品有分期缴费的产品 。
第四,“犹豫期”不同。银行理财产品都没有“犹豫期”的规定,而银保产品一般会有10天的“犹豫期”,在此期间投保人可以无条件申请解除合同,取回已缴纳的全额保费。
如果在银行遇到几千元就能买、期限超过5年、销售人员还说“赠送保险”的产品一般是银保产品无疑。最明显的标志肯定是在签合同的时候,银保产品合同上使用的公章都是保险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