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阵痛后的稳健成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保险业同样受到了冲击。如今一年过去,保险业不仅走出了低谷,还弥补了自身的软肋,化“危”为“机”。
1、产寿险逆势增长,行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日前,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介绍道,今年前三季度,寿险行业利润总额达到369亿元,同比增长4%。“尽管增长速度同比有所回落,但这个增长是在去年基数较大、今年整体经济比较困难以及行业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取得的。”尤其是寿险新单业务中,决定保险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期缴保费同比增长31%。占市场份额接近90%的前七大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总和达到358亿元,同比增长40%。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两个数据令人欣慰。
为遏制部分保险公司大量发展短期投资型保险业务、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势头,2008年开始,保监会开始采取系列监管措施,引导寿险业进行结构调整,强化产品监管:鼓励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的发展,排除期限过短、没有保障成分的产品,坚持做有价值、能发挥行业核心优势、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的业务。与此同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保持高压态势,先后对偿付能力不足的7家公司采取了停止批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规模等措施;推动12家寿险公司进行增资——有多少本钱做多大的买卖,以此防止保险机构恶性竞争、盲目扩张。截至9月底,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溢额达到1270亿元,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由去年的8家减少至5家。
然而,主动收缩战线,无疑会使保费收入短期内滑坡。2009年一季度,寿险保费收入2558.1亿元,同比增长9.4%;至二季度,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仅为3.6%,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8个百分点。
寿险业“壮士断腕”,财产险也在“刮骨疗毒”。为消除财险公司伪造财务数据、开展恶性价格竞争、理赔难及内控制度不健全等四大“顽症”,保监会自2008年9月起对财险市场进行了治理整顿:建立车险信息查询平台,见费出单,对违规机构撤高管、停业务……恶性价格竞争行为大幅减少,承保业务月减亏幅度超过70%。
一年的阵痛后,寿险业结构调整成效逐步显现,产险业务也实现了稳步增长。人寿、人保、平安、太保等今年上半年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保险类上市公司市值已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人寿(32.02,0.02,0.06%)已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寿险公司。2009年上半年全国财产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1511.8亿元,同比增长16.4%;产险业净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44.99亿元,减亏幅度达到89.27%。
2、拓宽业务渠道,创新发展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彻底消散,中国保险业只有拓宽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才是根本之策。
“必须加强寿险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拓展其业务空间。”中信证券(30.89,0.02,0.06%)董事总经理德地立人表示,寿险业回归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使其参与到社会养老实体、医疗机构的经营中,从而进一步控制业务风险。他还建议提供多种渠道帮助寿险公司补充资本金,如发行可上市流通的次级债券等。“特别是小公司欠缺融资渠道,始终面临偿付能力不足问题。”
寿险资金是长期优质资金,但目前国内允许其投资的长期收益类产品匮乏,致使保险业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无疑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日本、韩国寿险业的资产与负债期限之差为6至8年,但在我国却长达10至15年。” 德地立人建议,对于保险资金投资长期金融产品应进一步放开限制。
加强监管更要提倡创新。陈文辉表示,未来一段时期,结构调整仍是寿险业发展的关键词,保监会仍将严格执行偿付能力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银行保险的检查和处罚力度。此外,监管部门将鼓励一切立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立足百姓需求的创新,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报以宽容的态度。“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明确目标客户群,专注于电话营销,37个月就实现了盈利。这就是以创新应对危机、以创新提高速度,以创新实现稳健发展的最生动的注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