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寿险业核心优势逐步显现
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中国寿险业,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日前在“中国寿险发展与监管高层研讨会”上表示,保监会从2008年8月以来引导寿险业进行结构调整、防范风险、转变发展方式的各项措施成效逐步显现,“目前寿险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财务和经营比较稳健,风险基本可控。预计今年10月份后,寿险业增长态势将明显好转,全年将确保实现稳定增长的目标”.
1、偿付能力溢额1270亿元
2006年至2007年,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加上保险公司追求规模增长的冲动,带动投资型保险业务超常发展,使经由银行渠道销售的投资型保险业务迅猛增长,而体现寿险业核心优势的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发展比较滞后,寿险业务结构失衡,寿险核心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到了2008年上半年,寿险行业发展出现过热迹象,行业整体面临着大起大落的风险隐患。针对寿险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保监会从2008年8月起开始加强窗口指导,通过强化偿付能力监管、政策引导、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加强前瞻性研究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引导寿险业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回归保障本质,从而防范风险。
历经一年多的结构调整,我国寿险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低迷的影响,整体上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据统计,09年1至9月,我国寿险业总保费收入6249亿元,同比增长4%,资产规模3.1万亿元,利润总额369亿元。前七大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总和达到358亿元,同比增长40%。此外,截至2009年9月底,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溢额达到1270亿元,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也由去年的8家减少至目前的5家。
2、保费收入“拐点”显现
作为寿险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人寿(31.45,0.11,0.35%)前三季保费收入2373亿元,同比下降5%,而2009年9月份中国人寿实现保费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13%。而行业中的另外两家代表公司,平安人寿前三季保费收入1033亿元,同比上升33%,9月份平安人寿保费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28%;太保人寿前三季的保费收入则为508亿元,同比下降7%,9月份太保人寿保费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23%.
保险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人寿实现今年3月以来的首次保费收入正增长。自从中国人寿开始改善产品结构,保费收入就开始下降,而此次正增长是在公司结构调整后出现的高速增长,具有拐点的意义。“一方面,高基数自9月开始转向低基数效应。公司自去年第4季度开始调整产品结构,目前首年期缴保费收入占首年保费收入比已居行业领先。另一方面,新《保险法》的推出,将推动部分险种涨价,预计也将贡献保费增长。寿险保费在9月份出现增长的拐点后,第4季度将维持稳定的增长速度。”
9月份寿险行业保费收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保费收入同比增速明显提高,且开始摆脱负增长的轨道。“去年8月以来的结构调整策略,降低了银行保险的规模,所以去年从9月份开始保费收入的基数下降。而随着今年10月1日新保险法的实施,预计保费收入会有所提高,一些担心保费涨价的客户出现了集中投保。我们对后续的保费收入增速较为乐观,预计三家上市公司的寿险保费全年均能摆脱负增长的局面。”
3、保费质量明显改善
“从期缴比率上看,3家上市公司的个险期缴率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说明个险保费质量进一步提高。”业内分析人士认为,3家公司中太保人寿银保保费期缴率提高幅度最大,这说明太保银保业务转型幅度最大。因此尽管总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但首年年化保费依然保持高增长,说明太保人寿的保费质量改善最明显。而对于正在经历转型“阵痛”的中国寿险业而言,保费质量的提高不仅意味着公司未来利润的增加,更意味着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陈文辉认为,人寿保险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功能,结构调整就是把行业发展方向调整到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类业务上来。“一方面可以将民众手中的流动性储蓄部分转化为长期保险资金,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提供长期融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可以为民众养老、医疗、意外等提供风险保障,减轻民众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释放银行储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改善GDP增长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监管,陈文辉强调,保险监管必须确保保险行业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从源头上防范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而推进结构调整就是一种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与此同时,创新是应对危机、抢抓机遇的有效手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赶超,才能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培育新的增长点。“寿险公司应坚持开拓创新的文化,大力推进渠道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保险监管部门将以最大的宽容度来支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