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暗中增仓 保险股绝地反击
因此,上述券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称,保险股的业绩由于直接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因此其弹性相对比较大,随着市场的可能转暖,超跌后的触底反弹可期。
“我正准备向公司的行业研究员咨询其对保险股的看法,以掌握保险股将来的合理价位和价值中枢,但目前论证会还没有开。”他说。
整体盈利下滑下的估值之争
随着保险股的反弹,散户、机构持仓亦悄然发生变化。以中国人寿为例,据大智慧TOPview数据,7月4日开始,机构和法人的持股比例分别增加0.08%和0.03%,7月7日,机构的持仓比例更是猛增0.23%,而个人帐户比例则减少0.26%。
对于上半年业绩下滑的保险股,机构开始出现多空反转征兆,显然并非偶然。
其实,即使保险股股价在上半年跟随大盘一路下跌,唱多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
东方证券保险分析师王小罡于7月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目前上证指数2700点的水平对应于15倍的市场平均市盈率,低估约30%。A股市场机会大于风险,保险股价值显著。
尽管保险公司上半年业绩可能下滑,但是“目前A股保险股价格比H股还低,因此可说是比超跌还低。”王称,中国人寿的涨停应该说是一种价值的自身回归。
尽管如此,依靠保费收入和投资两腿走路的保险公司,在两方面对公司投资价值的决定上,均存在争议。
1~5月,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为4599.27元,同比增长5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增加28.4个百分点,其中寿险保费收入为3548.1亿,同比增长达62.86%,远超过2007年同期16.42%的增长速度。
即使如此,几乎所有业内人士均认为,依靠银保渠道拉动的保费收入由于内涵价值相对较低,从而使公司整体的利润空间遭受挤压。
其次,在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股市的一路走低以及4月份以后的国债市场到期收益率逐渐企稳,因此,保险行业今年的投资收益也依然不够乐观。
对保险股更为直接的压力还在于,主力机构对于保险公司激进的国际化道路的某种担忧。
“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当前,像平安这样所谓抄底投资富通,我们并不看好,这是战略问题,其实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是最重要的。”上述上海某基金副总经理言语中颇显忧虑。
光大证券亦表示,在过去的半年中,保险公司在内含价值方面已经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毁损。虽然有新业务价值的增长,但资产缩水和投资收益的负面差异对内含价值的毁损造成了致命的影响。在股票市场的过度暴露是造成内含价值深度缩水最重要的原因。
由此,光大证券预计,截至6 月,国寿、平安和太保的每股内含价值分别为8.26元、16.36元和7.84元,与2007年相比,同比减少8%、20%和19%。在3-6个月内,投资者仍应对保险股保持谨慎的态度。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