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连险全线收缩 两大后遗症凸现
首先,2007年监管层对新设投连险帐户审批大规模开闸,致使大量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参与到投连险市场中,如今市场转熊,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后续服务,能否经受市场考验尚存疑问。
据记者统计,除在去年5月未批复投连险账户外,从去年2月12日到年底,保监会共35批次、批准了多达134个投连险账户,以每个月批准至少两家公司、约13个账户的极高效率推进。其间,海康人寿、中英人寿、生命人寿、招商信诺等多家公司的投连险账户更曾二度获批。
对此,沪上一家寿险分公司总经理表示,保监会在去年大开批准投连险账户之门,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主体对分享股市上涨带来的巨大收益的欲望非常强烈,只要合格,监管层没有理由不批准,“而到了下半年,监管层更多的是在提醒风险。”
“规避风险,需要业务员提供更多后续服务,但目前业务显然做得不够。”一业内人士感叹。
“一般股票市场上扬时,业务员应建议投资者转向股票投资比例高的账户,反之亦然。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这些为方便投资者规避风险设置的账户形同虚设。”一业内人士透露。
他介绍,其所在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一则不具备对资本市场的判断能力,二则因后续建议服务没有报酬,对于很多年前购买了投连险的客户,不少业务员也根本没有提过转账户的建议,“这样的服务显然是脱节的”。
第二个后遗症是,上半年账户净值惨跌,让那些去年曾靠投连险的单一产品或单一渠道疯狂录入保费的保险公司,处境尴尬。
“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在规模和效率的选择上,往往偏向于规模。而在个险渠道培育不足的前提下,要迅速做大保费收入规模,最快的就是银保渠道,同时最能放大规模的又是投连险。”上述分公司总经理分析。
“我对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不成熟的环境下,仅靠主推像投连险这样的产品,或仅通过银行渠道来赚取保费的做法,非常不赞同,保险公司这样做的风险非常高。”蒋士华直言,“在中国目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提倡的仍是保障型保险产品。”
上述分公司总经理则称,坊间传言的监管层有意在明年将投连险保费收入剔除出保费计算范围之内,或许有助于改变保险公司仅仅靠猛推投连险来拉动保费规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