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与医疗机构联手利于减控医疗成本
一家是保险血统的信托公司,一家是行业领先的体检医疗机构,平安信托和慈铭医疗就这样走到了一起,4月16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了合作意向,开启了国内保险和医疗相互合作的序幕。
平安信托牵手慈铭医疗,是政策放行下的一次曲线救国。
早在2006年,国务院便在《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显表示,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但多项相关政策的不明确,却使这种合作一直停留在摸索阶段。中国人寿2006年便与慈铭医疗展开合作谈判,最后合作未果,其中监管层对保险投资实业谨慎的态度是最大原因。
而此次平安和慈铭的合作便是通过绕道信托来完成,成功避开了监管部门审批的程序。
医疗成本难掌控扼住医疗险咽喉
“保险和医疗相互合作在国外很常见,这也是基于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点。”国信证券分析师武建刚认为,平安和慈铭这番合作正是一种寻求双赢的尝试。“保险公司希望能够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包括控制核保成本以及后来的理赔成本。”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保险公司在健康险和医疗保险这一部分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时的数据精度和可靠性,成本核算以及赔付标准。目前卫生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使得医疗费用虚高,但因为医疗机构自成一套体系,外界很难参与其中,对其是否合理、高效作出评估。对此保险公司显然不愿意承担给付,造成的现实问题却是大众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
与国外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相比,由于政策原因,中国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无法达到利益共享的深度。去年初,中国人保健康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曾与复旦大学附属的9家医院、上海复旦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了战略合作,双方合作的领域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预防保健等,但终究没有投资行为。
据了解,国内某保险公司曾经推出一款综合意外医疗保险,售出后却出现保费与赔付严重失衡的情况。“一个地方保费才100多万,赔却赔出600多万,最后只好停售了。”相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关键原因就在于对整个过程掌握不了。“投保人投保之前的生病情况怎么样,生病之后如何治疗,医疗行为发生的费用怎样控制,这些情况保险公司都没办法进行,出现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合作应该说还是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太保也有过这方面的考虑,但近期应该不会有实质性的行动。”太保内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而顾虑除了政策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对医疗行业发展现状的质疑。
“现在的医疗体系还不健全,不管是覆盖面还是内部控制都有很多风险在。”该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外,患者可以凭一张社保卡到全国各地看病,而在中国,各地之间的差异很大,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很重要,如果我们只针对小范围的医疗机构进行合作,那患者受到的限制就很大,便利性就要打很大的折扣。比如在上海,如果我们的医院设在市中心,哪怕你住在郊区,也只能跑到这里来。”
开保险与医疗机构合作国内先河
从控制医疗成本的角度出发,平安与慈铭的合作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尝试。正如慈铭总裁韩小红博士称,保险与健康体检联手完善普通百姓的健康保障体系,实际上在国外已发展比较成熟,平安与慈铭的联姻将有可能促进国内健康体检管理行业与国际接轨,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百姓。
“在西方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与医疗进行有机合作造就了国际顶尖的健康保险公司。”韩小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安泰集团是国际著名的健康保险公司,有着150多年的历史。2005年保费收入超过220亿美元。服务客户达到2830万团体及个人保户,医疗网络遍及全美50个州,拥有74万专业医疗人员。与全世界主要地区超过700万专业医疗人员签有长期服务合约。
虽然平安保险方面尚未透露下一步的合作细节,但慈铭方面显然对此非常期待,韩小红透露,双方会在产品开发、客户拓展上有深层次的合作。
来自国内的相关调查证实:将近30%的城市居民已将商业健康保险列为首选,其比例超过养老保险、人寿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有58.3%被调查者表示,在参加社会统筹医疗保险之外,还将加入商业医疗保险。
据广州市卫生局公布的数据,无论是部属医院还是省属、市属医院,人均一次住院费用均已过万,相对好一些的部属医院在去年第三季度人均一次住院费达13762元名列各级医院榜首。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因病致贫”成为中产家庭幸福生活中的梦魇。
“中国保险业与体检医疗合作,可逐步建立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健康保险为辅,第三方付费的健康体检管理模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满足中、高端人群需求,节省医疗资源,提高中、低端人群的医疗保障水平。”韩小红说。
早在去年10月,友邦保险即借助一款儿童医疗险产品,尝试管理式医疗保险的模式,目标客户群即锁定中产或以上阶层的高端客户。根本目的即是保险公司参与控制医疗成本。友邦保险中国区意外健康险管理部副总裁、精算师燕达夫在接受理财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