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强险缘何屡遭质疑
39亿元亏损!
当保监会主席助理、新闻发言人袁力在新闻发布会上向京城各大新闻媒体公布这一数字时,又一次将交强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实际上,自从交强险诞生以来就一直备受质疑。“暴利”是交强险实施后受质疑最大的一个问题,而交强险收支的不透明更加重了人们的猜测。
北京首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勇通过自己的计算认为交强险存在400多亿元的“暴利”,一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此外,赔付额过低也是交强险饱受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
记得去年6月,交强险费率一公布,一些家用车车主表示,与第三者责任保险相比,交强险每年1050元保费,赔付上限仅为6万元,“与往往高达数十万元的人身伤害损失相比,根本不能解决赔偿问题。”
当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此做出解释,交强险作为中国第一个以“国务院令”颁布执行的法定强制险,其费率制定不同于普通的商业险产品,必须考虑中国国情,现有的商业三者险数据、费率、理赔情况只能作为参考,因为承保面扩大、保险责任增多,尤其施行无责赔付,可能导致风险加大。
同时,该负责人也反复强调,交强险是公益性险种,保险公司在销售、管理、赔付过程中只承担“代办”角色,保监会在审核条款和费率的过程中,会考虑公司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各类附加费用,但不包含利润因素,会本着“不盈不亏”的原则。
时值今日,交强险运作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保监会公布的审计数据引来各方的再度猜忌。明眼人都知道,现有的数据不能完全说明交强险的盈亏状况。
但在数据之外,施行过程中有两个环节很关键。
一是交强险费率正式公布前没有举行价格听证会,而是由保险行业协会组织保险公司厘定的,缺乏第三方的参与。
虽然在交强险费率制定过程中,也举行过消费者意见征求会,但对于交强险制定费用的依据、市场分析,消费者朦胧的居多,明白的太少。
二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办法迟迟没有出台。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交强险条例,国家将设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在交通事故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保额、肇事车辆未投保或者肇事逃逸后,对受害人先行支付施救费用。
救助基金的首要来源就是交强险保费,按“一定比例”提取,这也是交强险费率让消费者感觉偏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强险施行已经超过一年,配套的救助基金管理办法似乎杳无音信,难怪有人质疑了。
说到底,消费者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个明明白白,到底自己所交的保费中,有多少钱用于事故理赔,有多少钱用于维持交强险运转,有多少钱用于救助基金以便应付不时之需。
若是车主都被“蒙在鼓里”,质疑之声必然还有。
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如果能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必将有利于其他政策性保险和强制险的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