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是什么意思?执行时间?养老金并轨最吃亏的是哪些人?
一、养老金并轨是什么意思?
养老金并轨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旨在消除机关事业单位(体制内)与企业职工(体制外)之间存在的养老金双轨制。
在改革之前,这两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显著差异:
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需要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其退休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承担,并且通常较高,大约为退休前工资的80%以上。
体制外:企业职工需要与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建立个人账户,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一般只有退休前工资的大约40%左右。
为了实现更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体系,政府决定将这两类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合并为统一的标准,即让所有劳动者按照相同规则参加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养老金并轨执行时间
2014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养老金并轨正式启动。根据这项政策,从2014年10月起,机关事业单位开始实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为了平稳过渡,设定了为期十年的过渡期,确保新旧制度之间的衔接不会对相关人员造成过大冲击。过渡期于2024年9月30日正式结束,这意味着自2024年10月起,养老金并轨全面完成。
三、养老金并轨最吃亏的是哪些人?
养老金并轨后可能感到“吃亏”的主要群体包括:
1、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他们现在必须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在过去是不需要的。尽管有职业年金作为补充,但总体上来说,他们的养老金待遇可能会有所调整,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过渡期退休的人群,如果按照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养老金低于原标准,则会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保证待遇不降低。
2、原本养老金待遇较低的人群: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低基数缴费情况,在并轨后即使提高了缴费水平,短期内也难以迅速提升其养老金待遇到理想水平。
3、“中人”:
指的是2014年9月30日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之后退休的人员。这批人在并轨前后都有一定的工龄,但由于实际缴费年限较短,可能导致他们在新制度下的养老待遇不如预期。不过,政府为此设计了特殊安排,如视同缴费年限等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并轨”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养老金数额都会变得完全一样。体制内的养老金仍然具有一些优势,例如职业年金的存在以及较高的缴费基数,这些因素会导致最终领取的养老金金额仍有差异。此外,并轨后的养老金计算方式更加透明和公正,有助于减少因制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