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要找准定位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实习记者 杨雨萌
近日,银保监会原副主席梁涛在《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白皮书(2023)》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保险业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还有较大上升空间。行业要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不断深化改革,找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定位,坚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梁涛指出,保险业在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一些问题。从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来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商业保险市场虽然稳步发展,但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供给看,不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仍然存在,消费者满意度不高,民众对保险行业诟病较多,消费者投诉率居高不下;保费收入结构失衡,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财产险发展还有差距。从保险业经营现状看,过往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在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化、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过程中,保险业传统的竞争策略已经很难奏效,高成本盲目扩张不仅无法带来竞争优势,还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从保险资金看,当前资本市场波动比较明显,收益率持续下行,保险资金运用可能存在成本收益不匹配、期限错配等方面问题。
对于如何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梁涛表示,一是保险要姓保,必须提高保障功能。行业长期以来片面规模扩张,甚至开展跨界业务,造成“重理财、轻保障”的现象广泛存在。回归保险的主责主业,需要不断提高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家庭财产险、各类责任险和健康险、意外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提高保险有效保额,推动保障责任进一步升级。通过兜牢民生底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社会治理功能等核心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促进再保险行业发展,增加再保险市场供给。
二是坚持保险为民,持续提升供给质量。要让商业保险成为社保的有效补充,通过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和医疗体系建设,持续扩大保障人群覆盖面。一方面要加强消费者普及教育,提升民众对风险和保险功能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非标体、慢病人群、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及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加快发展面向新市民的保险保障服务。市场主体还要提升保险供给质量,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多元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小额保险等普惠型保险,提升保险的可得性。
三是不断深化改革,寻找行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企业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主动深化改革。一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股东约束,强化关联交易管理,让股东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破除挣快钱的思想;二是推进营销体制改革,从制度设计上引领从业人员走专业化道路;三是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名实相符、运作安全的商业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并将保险的服务与支付功能融入优化和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四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找准保险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定位。梁涛指出,保险具有经济补偿的“补血”功能、资金融通的“造血”功能和社会管理的“活血”功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切实找准行业功能定位,融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五是始终牢记守住风险防范的底线。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防控风险是底线更是基石。梁涛指出,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关注重点公司流动性风险,强化对股东监管等公司治理规范、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等多措并举,行业“重理财、轻保障”倾向和险资集中举牌、跨领域或跨境并购扩张等激进投资乱象得到控制,但未来仍需强化重点领域风险治理和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关联交易管理,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市场利率长期趋势向下的形势下,完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持续扩大开放,以科研科技支持行业做大做强。要落实外商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把重点放在引进国际上有先进技术的、有管理专长的健康保险、养老保险机构,引进理念和模式,促进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的稳健发展。保险业要主动拥抱科技,以数字化支撑服务效率,在产品设计、流程管理、服务提供和业务拓展等各个环节上,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梁涛认为,可利用新的算法模型创新产品研发,实现不同需求客户的产品定制化和计价,尤其要顺应老龄化趋势,为带病生存人群提供可保方案,打破行业长期存在的超龄投保难、非标体承保难等瓶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以往盲目营销的模式,实现高效获客和精准销售;可利用人工智能和影像处理技术,提高理赔效率,改善客户体验;以科技赋能再保险,提升再保险服务中国经济发展新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