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保险大投入对抗翻番压力两天卖出21亿
【编者按】5月27日晚,上述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为旗下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由太平控股发行新股作为支付对价。根据协议,太平控股以总代价105.8亿元 分三组购入收购目标,每股代价股份发行价15.39港元,较停牌前股价的12.36港元溢价24.5%;而拟进行的交易及配发、发行将不超8.627亿股代价股份。
两天卖了21亿!太平人寿刚刚停售的稳赢一号两全保险(分红型)在行业内“搅起了层层波澜”。
太平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太平资管)弯道快速扩大的债权等另类投资规模亦让业内侧目。
与此同时,得益于包括上述两家公司在内的子公司的“突飞猛进”,太平距离于去年上任的太平集团董事长王滨提出的“三年再造一个太平”目标似乎又进了一步。
不过,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认为,近两年保险业整体不景气,用三年时间完成总资产与规模翻番的压力可能较大。
“稳赢一号”冲击波
围绕“三年再造一个太平”目标和整体上市回归A股的梦想,太平集团麾下的专业子公司都“动”了起来。
一向低调,在业内排名分别位列第七、第九的太平人寿与太平产险,还有太平资管近期悉数走到台前。
不过,囿于财险公司资产积累较慢的现实,在整体上市框架下,太平集团旗下子公司太平人寿的“职责”可能是迅速做大资产规模;包括资产管理公司或许也担此“殊荣”。
稳赢一号两全保险就像一支“吸收”保费的海绵。具“三高”(高返还额度、高现金价值、高贷款比例)特点的它甫一亮相,便“搅动”了暮气沉沉的中国寿险市场。
按照太平人寿的最初设计,“稳赢一号”给公司带来现金流的同时,似乎也要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于是从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等三个维度来构架,从而拉开与其他产品的区别。
而提高“现金价值和保单贷款”比例可能是解决长期保险产品流动性的解决之策。
资料显示,“稳赢一号”3年缴产品,其首年末现金价值达到首期保费的87%,在保单交费期满时,现金价值则与所交保费基本持平。有关保单贷款比例,从原先最高90%提升到95%,是市场上保险产品中的最高水平。此外,对于在2013年6月30日之前承保的稳赢一号保单,在犹豫期之后,即可办理保单贷款,而市场上长期保单通常要在两年后才能办理。
从缴费方式看,趸交之外,3年交10万起售;5年交5万起售;10年交2万起售;交满三年后每年领取保额的25%直至终身。
“将分红险与万能险结合起来,且给客户更多的实惠,‘稳赢一号’显然是一款颇具创新性的产品。”一位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认为。
关键在于,“稳赢一号”定位为分红险之后,能计入保险收入,可上规模。如果是万能险的话,按照保监会规定,则无法纳入保费收入范畴。但实际情况是它或许也算半个万能险,因为客户可选择将生存保险金转入万能险账户。
太平人寿此举可谓双赢——一边收保费,一边维系了客户的利益。上述寿险公司精算师说,转为万能险账户之后,客户有一个2.5%的保证利率之外,还能获得高于分红险的结算利率;如果是分红险,则要打上折扣。在推销期间,太平人寿甚至有两单保费达亿元的保单,但最终只签下一单。
不过,一位中国人寿高层明确告诉经济观察报,国寿不会跟风推出类似产品。因为投入过大,并不利于公司整体战略。不只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也未“出手”。“太平人寿的投入太大了,不光是给机构的费用,员工的激励机制也很给力,另外下发给分公司的奖励费用也远远超过同类公司。”上述寿险公司精算师说,“太平人寿是全方位的投入,别家公司根本学不来。”
多方突围
不过,按照王滨的构想,“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不仅是量变,还要质变。
王滨在太平控股2012年年报致辞中说,在兼顾质量效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力争三年时间在总保费、总资产和净利润方面翻一番。
财报显示,太平集团2012年实现总保费收入599.15亿港元,同比增20.1%。股东权益9.36亿港元,同比增长71.0%。净资产138.37亿港元,较去年底增长19.4%。
细观太平业绩,今年前两个月,太平人寿及财产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加65.6%及42.3%,高于市场平均增长。再纵观太平控股旗下子公司,除太平人寿之外,太平资产也在提速,欲“弯道超车”,它们都肩负集团做大资产的使命。
近日,太平集团副总经理兼太平资管董事长谢一群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已制定公司策略,2013年要快速扩大债权计划等另类投资规模,并择机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太平资管目前的债权计划签约金额超过700亿元。
事实上,太平集团整体上市的序幕已经拉开。5月27日,太平控股公告集团以换股注资方式注入资产,太平控股以总代价105.8亿元分三组购入收购目标,交易最后完成期限2014年12月31日。尽管太平控股5月29日复牌后股价急升,报收14.2港元,涨14.9%;但次日又现疲软,5月30日收盘13.72港元,跌0.16%。
缴文超分析,这可能昭示投资者对太平集团的注资持谨慎观望态度。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太平控股有望继续上升,但今年财险受行业压力影响,难有良好表现。
而值得一提的是,太平集团的“总对总”模式似有玄机,可能也隐含太平集团做大规模的意愿。
如王滨所言,自太平集团纳入中央管理企业后,先后与交行、建行、东风汽车等12家大型企业签订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大客户开拓成效显著。
可以佐证的是,2013年太平先后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岛市人民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区域总部建设、养老社区以及社会保障商业化运作等领域展开一系列合作。
就在5月29日,太平集团又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香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探讨以债权或股权的投资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和电力能源建设。
现在,“寿险业产品、渠道、商业模式都面临巨大挑战。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寿险业将步入U型转型期,而谁能在商业模式方面率先创新,谁将胜出。”王滨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