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保单自身设计存在缺陷
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两起空难大大增强了中国旅客的保险意识,国内各大机场投保的旅客明显增多。在投保及理赔的过程中,一些长期被人们忽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航空意外保险的管理本身是否足够完善?公众对保险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购买航空保险的旅客排起了长队
在首都机场的售票窗口,售票人员对记者解释,航意险(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多买不限,但最多只赔10份。
一个人一次最多能买多少份航意险?这个原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却“害”得记者在采访中费尽周折,比如上述那个看似斩钉截铁的答案就已经是记者听到的第6种版本了。
两天前,在西单民航大厦,国航售票处一位经理面对记者的问题含含糊糊地回答:“大概5份吧,说不清楚。您还是去看那边的触摸屏吧!”一位售票员则说得很干脆:“10份!”
已经被搞糊涂的记者来到触摸屏旁,在“航空人身保险”栏显示的说法是“多买不限,多投多保”。记者看到这里还显示了一个投保咨询电话“6051xxx”,可是怎么才7位数?试着拨了多次,每次都是忙音。也许该在前头加“6”?结果——拨到普通人家里去了!
疑惑之余,记者拨通了列在“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单”上的某保险公司咨询电话,得到的答复是:“1份。”不过接线生“聪明”地补了一句:“有关航意险的问题您最好还是去问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吧。”
“航空旅客买‘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最多10份,最高保额200万元。”最后,北京保险行业协会负责人终于给出了明确说法。
无论如何,还算有标准答案在,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航意险从购买到理赔的整个过程并非真的那么保险,一些漏洞可能带来很多困扰。
售卖网点至今未能联网
据北京保险行业协会负责人透露,仅北京市就有360多个民航机票代售网点,而这些网点之间至今未能联网。但是,只要乘客已经购买机票,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任何航空代理点多次购买航意险,也就是说,一位旅客既可在购买机票时买保险,也可在登机前买保险,还可以在中间地点买保险,甚至还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多次购买保险。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告诉记者,这种状况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保单会被遗漏。如果空难发生,就需要根据遇难旅客实际购票时间,对全国所有代理航意险销售点的保单存根进行清点,这在技术和操作上都很困难,从而也就有可能直接损害被保人的索赔权益。
保单自身设计存在缺陷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目前航意险销售一般是根据机票上列明的乘机人姓名和航班资料进行手工笔录出票,然后由销售点和保险公司各保留一张保单存根联,再将正本交给乘客。并且,保单并不要求投保人填写座位号和身份证号码,“受益人”栏目也是可填可不填。“这种保单设计本身的缺陷也可能带来极大隐患!”郝教授尖锐地指出。